会员神秘:本站为所有会员准备了详细的视频教程,方便你更加直接的学习。
1 黑木耳的生态条件
1.1 营养
木耳原生长于木材上, 是一种腐生性很强的木材腐生菌。只是在死了的树木上才能生长,即从死亡的树木中分解吸收各种现成的碳水化合物、含氮物质和无机盐及微量元素。木耳生长在阔叶树上,对碳、氮等的要求完全可以得到满足,黑木耳依靠菌丝体分泌的多种水解酶分解营养基质, 变为菌丝体易于吸收的物质。其实,木耳不只是在木材上才能够生长,它对培养料的适应性也很强,还可以采用木屑、棉籽壳、玉米芯、稻草、甘蔗渣、豆秸秆等多种培养料栽培。人工栽培时往往要添加一些麸皮、米糠、糖、石膏等,增加氮源和维生素,提高产量。
1.2 温度
黑木耳属于中温型菌类,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广。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一般为5℃~35℃, 最适22℃~28℃,温度低于10℃菌丝体发育受到抑制,温度高于28℃菌丝体生长速度加快,常易导致衰老。子实体生长要求温度在15℃~32℃,最适宜为22℃~28℃,温度低于15℃时子实体不易形成或生长受到抑制, 高于32℃时,子实体生长停止,时间稍长,子实体腐烂而出现“流耳”。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,适当的低温条件,菌丝体生长健壮,子实体生长缓慢,颜色较深、肉厚、质量好、产量高。各种木耳对温度的要求不一,毛木耳、紫木耳要求高些,黑木耳要求低些。
1.3 湿度
黑木耳在不同生育时期对湿度的要求不同,菌丝体发育期间, 椴木的含水量要求为40%~45%,袋料栽培要求含水量为60%左右, 在菌丝体生长阶段椴木含水量的适当干与湿更替变化, 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发育。
1.4 氧气
黑木耳是好气性的腐生菌, 高CO2 浓度和低O2浓度都能抑制菌丝体发育和子实体的形成,因此,在培养木耳时,要保持耳场和培养室内的空气流通。1.5 酸碱度(pH 值)
黑木耳喜欢微酸性环境,pH 值3~8 菌丝体均能生长, 但以pH 5~6 较为适宜,pH 值小于3 或大于8 时难以生长。通常有配制培养料时放入少量石膏粉和石灰粉,适当的调高和缓冲培养料的酸碱度,以利于菌丝体的生长和抑制杂菌的生长。
1.6 光
黑木耳的菌丝体在完全黑暗条件下, 能良好地生长, 但经常给以散射光刺激对菌丝体的生长有促进作用。子实体的形成,不仅需要大量的散射光,而且还需要适量的直射光, 光线充足, 子实体肥厚色深、病虫害少,在光照不足时,子实体发育不良,色浅质薄;在完全黑暗下,子实体难以形成。以上环境因子, 在黑木耳生长发育过程中缺一不可, 而且是相互协调综合地起作用。要人为创造条件, 充分协调各方面的积极因子, 达到优质高产之目的。
2 栽培技术
2.1 生产季节
在本省气候条件下,人工袋料栽培木耳,有春、秋、冬三季栽培。春季栽培:每年1、2 月份接种,4 月底开始出耳,6 月中、下旬结束,收耳3~4 潮;秋季栽培:8 月中旬接种,9 月底到9 月初开始出耳,12 月底结束,收耳4~6 潮;冬季露天栽培:一般安排在8 月底至9 月上旬接种,10 月底至11 月初开始出耳,冬季栽培因气温较低,出菇时间长,到第二年4 月份还能出耳。
2.2 培养料的配方
目前我省常用培养料的配方如下。
2.2.1 棉籽壳培养料(1)棉籽壳90%,麸皮(或米糠)8%,石膏粉1%,过磷酸钙1%;(2)棉籽壳98%,石膏粉1%,过磷酸钙1%。
2.2.2 木屑培养料(1)木屑87.5%,麸皮13%,石膏粉1%,石灰0.3%;(2)木屑50%,玉米芯或棉籽壳31.5%,麸皮10%,玉米粉5%,黄豆粉2%,石灰粉0.5%,石膏粉1%;(3)木屑78%,麸皮或米糠20%,黄豆粉1%,石膏粉1%;(4)木屑89%,麸皮8%,石膏粉1%,过磷酸钙2%。
适宜栽培木耳的配方较多, 具体可根据本地的资源加以选用,如是木屑栽培,多数树种的木屑都可用来栽培木耳,但以壳斗科、山毛榉科的树以及杨、榆、槐、桐、梨树等阔叶树木屑为好,松、杉、柏、樟、桉这五个树种的木屑不宜栽培木耳。
培养料调制方法: 先将培养料各源料在阳光下暴晒1~2 d,去掉杂质、霉块,按比例混合均匀,加水调节到含水量60%左右,料水比为1∶(1.1~1.4),即用手紧握培养料,指缝中能见到水、但不下滴为宜。培养料的酸碱度用石灰和石膏粉来调节,pH 值要求达到7~8。培养料调制好后,最好堆放1 d 左右,使原料充分吸水后再装袋。
2.3 装袋灭菌
塑料筒袋规格可采用17 cm×45 cm 的聚乙烯塑料筒膜(适于常压蒸气灭菌)。将配制好的培养料装入袋中,装袋松紧要适度,装袋太紧,氧气不足,菌丝生长缓慢;装袋太松,发菌时菌块收缩,菌块容易断裂。每袋装干料约1 kg,装完袋后用干净纱布抺去粘在料袋表面上的培养料,同时用橡皮筋或包装带扎封袋口。培养料装袋后,必须当天消毒灭菌,聚乙烯的塑料袋只宜常压灭菌。生产上一般采用土蒸灶灭菌,常压灭菌时首先火力要猛,要求在4 h 内使锅内中心温度达到100℃, 并开始计时, 中途中火维持100℃温度,连续保持12~15 h。袋料栽培木耳,灭菌是否彻底是决定成功与失败的关键。
2.4 接种
料袋的接种,一般都在接种棚内进行,接种前,地面上撒石灰粉杀灭病虫害, 棚内四周用消毒药水喷雾消毒,再将灭菌冷却后的料袋搬入棚内接种,菌种(栽培种)用0.1%~0.2%高锰酸钾溶液清洗菌袋表面,准备工作就绪后,再用保菇王烟雾消毒30 min 以上才能接种。接种时,工作人员必须衣着清洁,戴上口罩,用75%的酒精棉球消毒双手,接种时必须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。开始接种时先用消毒纱布擦抺料袋接种面, 然后用直径1.5 cm 的铁或木制的实心钻在料袋上等距离打3~4 个孔。打孔后迅速用接种器或长镊子将菌种紧紧塞入接种孔内,不留间隙,菌种于孔面微微凸起,这样木耳菌丝一萌发,就可以将接种口封住,防止杂菌感染。接种后用专用胶布或医用胶布封好孔口。一般每袋栽培种可接种50~60 袋料袋。接种时动作要迅速,接种量要足,接种室内尽量避免人员来回走动及相互交谈, 以免妨碍接种效果。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全自动接种机接种。
2.5 菌丝培养
培养室内要清洁干燥、通风透光,在使用前一周把发菌室打扫干净,用消毒药水喷雾消毒,使用前两天再次用甲醛和高锰酸钾进行密封烟雾消毒, 将接种好的料袋套上外套,移入发菌室内按“井”字形或三角形堆放发菌,堆码不能过高,以7 层左右为宜。发菌初期温度可控制在28℃左右, 中期温度控制在25℃左右,后期温度保持22℃~25℃,相对湿度60%~70%,室内光线最好接近黑暗或完全黑暗。发菌期间每天通风换气30 min,每隔7 d 用来苏尔溶液喷雾消毒一次,接种半个月后,当接种处菌落长到8 cm 左右大的圆圈时, 袋内温度比室内温度要高出2℃左右,这时袋内温度可能还会继续上升,应进行一次翻堆降温, 使各料袋发菌均匀。翻堆时要掀开胶布一角,增加袋内氧气,并检查料袋发菌情况,如发现有杂菌污染的料袋,应随手拿出及时处理,同时注意通风换气,正常情况下,45 d 左右菌丝即可长满菌袋。
2.6 耳场准备
耳场应选择地势平坦、通风向阳、干燥、近清洁水源的地方, 将土翻至畦上做成龟背形畦, 畦宽约1.2 m,畦长视耳场地形而定,中间留0.6 m 作走道,走道上最好铺少量稻草, 畦面铺上打有小孔的地膜或稻草,防止雨天泥沙粘耳,畦中间架设两根铁丝或木杆作畦架用来摆放耳棒。
2.7 出耳管理
选晴天的早、晚或阴天排场,排场之前,菌棒要先用钉板或打孔器打孔。钉板一般用直径6 mm 的铁钉,钉板上铁钉间隔为1.5~2.0 cm,排场时,将菌棒用钉板朝菌棒四周打孔,每个菌棒打150~180 个孔,孔深1.0~1.5 cm,也可采用滚筒式简易打孔器打孔。菌棒打孔后按人字形露天排放在畦架上, 菌棒之间距离相隔13~15 cm,不能太稀或太密,每亩耳场可排放1.5 万棒左右。排场以后,进行催耳管理,水分管理最为关键, 保持相对湿度在80%~85%之间,一般在畦中支起喷水管带喷水管理, 在水分管理中要遵循七湿三干的原则,采取干干湿湿,干湿交替,干就干透,湿就湿透,即干湿分明。一般在排场后10 d左右就会在剌孔处出现大量黑色的耳芽, 在耳芽阶段不要直接向耳芽喷水,可向空间喷雾,以提高空气相对湿度,喷水宜在早、晚进行,中午高温或气温高于25℃时不要喷水,防止耳片腐烂出现流耳现象。
2.8 采收
耳芽经过7 d 左右生长,耳基开始收缩,耳片充分展开,立即停止喷水,一般在采收2 d 就要停止喷水。每采完一批耳后,停水7 d 左右再行喷水,促使第二批耳芽的发生,进入第二潮耳的管理。当第二潮耳采收后,视耳棒湿度情况适当注水,注水应在气温低于25℃时进行,高温下注水易感染杂菌,冬天当气温低于0℃时,要覆盖薄膜,避免冻害,一般可出耳3~4 潮,多的可出5~6 潮。采收后的木耳及时晒干、凉干或烘干,做到丰产丰收。